来源:外滩画报

如今,经历了 10 年之久的 linkedIn 俨然是华尔街的宠儿。LinkedIn 近 2 亿注册用户中,59% 是男性。其中,用户年收入超过 6 万美元的占 69%,39% 的年收入超过 10 万美元。10 月 30 日的最新财报显示,其 2013 年第 3 季营收 3.93 亿美元,同比增长 56%。

LinkedIn 上的中国猎头们

尽管 LinkedIn 社交网站并未正式进入中国,但人人皆知。如今在 LinkedIn,有 300 多万名中国用户分布在 LinkedIn 的各种群组里。其中一些还是 LinkedIn 的“粉丝”。很多人说:“其实,很多外资员工都是在 LinkedIn 上换工作的。”

上海,科锐国际人力资源的猎头们遇到一个难题。“我们需要寻找一位零售业的海外市场营销总监,工作地点在俄罗斯,工作语言是英语。”

通常情况下,如果运用传统的猎头方法,寻找如同大海捞针、费用亦相当昂贵。这时,科锐国际的猎头登陆 LinkedIn:先按照行业和小组的分类,通过自己之前搭建的熟人人脉,在零售业找到一个负责西欧地区业务的人,此人级别也很高。猎头在群里和此人打了声招呼,通过后者的好友链接,便迅速找到一个比较符合要求的候选人。

接着,猎头赶紧发出邀请,说明来意,并等待对方回复。在进行充分地电话和见面沟通之后,科锐国际的猎头终于“猎”到这位“超难职位”的总监。

在这里,各种群组是制胜的“小法宝”,虽然,LinkedIn 实行“二度制”。所有免费用户,只能看到自己(一度)和自己朋友(二度)的信息;如果,要寻找朋友的朋友(三度)就需要交费了,关键是“看不到信息,不知道他的存在。”但一旦你加入一个小组,一般情况下就可以自如地跟任何小组成员联系。即使这些成员不是直接联系人,在群里你也可以直接跟他们说上话。

科锐的猎头几乎都谙熟 LinkedIn,相互之间还经常分享小窍门,比如在线如何和陌生人打招呼,有的部门甚至发布了格式文本。“我们要经常关注各式群组动态,并且时刻完备自己的简历,以便取得应聘者信任。”科锐的猎头业务总监杨展指出。

一般情形下,科锐猎头们会把在 LinkedIn 的简介“当成自己的英文版简历,认真详尽地填写”。唯其如此,该简介被潜在客户搜索到的可能性,也才越大。

另一方面,猎头们也在搜索。“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找到合适的人。”杨展说,“但是,中国外企的中高层普遍有使用 LinkedIn 的习惯,他们通常会填写得非常细致,在线寻找确实是一个捷径。”

如何在 LinkedIn 上找人?

事实上,LinkedIn 的粉丝遍布全球。

远在美国的乔什·特纳,甚至依靠 LinkedIn 办起了“LinkedIn 大学”。这是一个在线点播的培训项目,专门针对那些想利用 LinkedIn 定位品牌扩大交际面,从而获得营收的人。因为他发现,很多人并不擅长运用这个社交网站。于是,他和对方签合同,专做 LinkedIn 培训和市场营销活动,并且能从一个客户处,获得几千美元、甚至多达两三百万美元的利润。

乔什·特纳发现,一般人只会在 LinkedIn 上找工作。但在一个骨灰级的 LinkedIn 粉丝眼里,其实,通过 LinkedIn 还可以寻找新客户、雇员、合作伙伴、供应商、投资者、专家,它对每一位专业人士都有利用价值。不过,大多数人只知道用 LinkedIn 创建个人或公司的档案,而这一功能只是 LinkedIn 所有功能的 20%。

据《赫芬顿邮报》报道,特纳的“LinkedIn 大学”大获成功:他的一个客户在 LinkedIn 上发起了两个月的活动后,就获得了 300 万美元的营收。“因为 LinkedIn 上的目标客户太清晰了。”

里德·霍夫曼显然对于乔什·特纳知之甚少。当记者问其是否见过“LinkedIn 大学”的创始人时,他摇摇头。但是,“我略知此事,”他说,“这就是我们的目的。LinkedIn 的核心,就是帮助他人。”

LinkedIn 的本质是社交

这是大数据时代催生的网站。“一种新格局是,传统的人际网已经被智能网络取代。”里德·霍夫曼很早就体察到了这一点。

最初,他让人们在 LinkedIn 上发布自己的简历、建立群组,“目的并不是让用户去结识陌生人,而是把人际关系智能化,以便日后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职业形象和各种职业关系” ,LinkedIn 中国办事处负责人李珲说。事实上,霍夫曼一直竭力在理解技术变革和人性深层次的沟通。“LinkedIn 的本质是社交。”

科锐的猎头业务总监杨展就指出:“对于猎头来说,由于 LinkedIn 本质上是社交。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前同事、老板以及同学,对于他的各种评价,再加上他本人的简历,这就让猎头能有一个多维度的了解,这是最重要的。”

不过,虽然 LinkedIn 一直保持着准确有效的风格,但一开始还是被外界看成是一个“乏味”的数字仓库。2009 年,LinkedIn 的年亏损额为 450 万美元,收入来源只有在线广告以及 9.95 美元每月的低价订阅服务,主要针对记者或者基金经理。“当时,LinkedIn 还不知道该如何盈利。” 里德·霍夫曼说。

此后,里德·霍夫曼为 LinkedIn 请来了首席执行官杰夫·韦纳,后者改变了策略——把营收重点转向企业,为企业招聘人员提供服务。后来,还形成了招聘、广告、订阅三大主力营收模式。美国 Jobvite 网站的数据表明,目前 89% 的美国企业使用 LinkedIn 招聘;招聘者在 LinkedIn 网络的浏览量,比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加起来还多。“现在,LinkedIn 55% 的营收来自招聘;大约 20% 来自广告,其余来自订阅。” 李珲介绍说。

自此,里德·霍夫曼成为世界上“最会卖关系的人”。

e05eb22739dfe16b3e3eccf962a01038

里德·霍夫曼和财经作家、企业家本·卡斯诺瓦还一起创办了一个秘密团体。“这是效仿富兰克林俱乐部创办的原型。那个年代,富兰克林成功说服了费城 12 位朋友,创建了一个俱乐部。”霍夫曼对此非常神往。不过,他的秘密团体成员主要“来自高科技”。里德·霍夫曼特别喜欢在周末的早上,为朋友们亲手准备早午餐,他很享受这种繁花簇拥的片刻。

一切来源于用户

“我们随时在改变,”里德·霍夫曼说,“因为在硅谷,三五年就会天翻地覆。”

互联网分析师朱妮认为,LinkedIn 的成功在于它的独特价值:里德·霍夫曼在精准职业数据平台基础上,建立了一个高效、稳定、可再生的体系。“因为 LinkedIn 拥有近 2 亿高素质用户的精准信息。” 朱妮在分析报告中指出,“所以,它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,解决招聘和广告不对称问题,从而实现盈利。LinkedIn 的产品观是以用户规模和使用深度为目标的。”

LinkedIn 完全解决了招聘者和个人用户间信息的不对称。LinkedIn 中国办事处负责人李珲说:“付费企业可以搜索到相当价值的信息,和传统招聘方式相比,还能找到海量的‘被动’求职者。”

而 LinkedIn 在广告投放上,如出一辙,亦是解决了广告投放和目标受众之间的不对等。“由于数据精准,每一个用户打开自己的页面,看到的广告是全然不同的。” 里德·霍夫曼指出。比如一个投资家看到的,可能最多的是国际高端会议;由于后台的智能算法,“MBA 商学院的广告,则会准确地投放到拥有本科、硕士学位的人,他们可能需要一个 MBA 学位。”

因为,LinkedIn 的用户一半收入在 6 万美元以上。LinkedIn 的一个用户在线 1 小时价值 1.3 美元,而 Facebook 同比价值仅为 0.6 美元。高端培训、国际会议,航空公司的广告趋之若鹜。此外,包括花旗集团、戴尔、阿迪达斯等知名企业都越来越热衷于在 LinkedIn 上进行营销活动。比如戴尔就利用 LinkedIn,开展一年一度的全球女性企业家峰会出席者的后续调查。

“这有点类似微博上的企业账号。”李晖说,“所有的营销活动,其实都是在该公司的主页上进行的。”由于 LinkedIn 的个人用户专业化、高端化,“有一些人,经常关注企业页面,也是为了寻找潜在工作机会,这就增加了营销活动的有效性。”

个人在 LinkedIn 上通过群组,发动的各种活动也如火如荼。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罗文·豪斯,失业后在 LinkedIn 上创建了群组——体育行业网络。一年内,该群组成员人数就超过了 1 万人。罗文·豪斯在这个群组认识了大企业家吉姆,并成功通过体育营销活动获得了百万美元。

正如 LinkedIn 大学创始人乔什·特纳所洞察的——LinkedIn 早已超越求职,进入到销售、出版、技术培训等其他商业服务领域。“现在,很多订阅服务都是公司销售人员购买的,”李珲透露,“有的销售员通过多次购买,甚至可以把客户公司的组织图描绘出来。”

“一切来源于用户,”里德·霍夫曼说,“无论用户是否在线,他们都是 LinkedIn 平台上的数据。”这就是最大的秘密。